一、审查标准升级:从 “数量优先” 转向 “质量优先”
1. 政策导向:清理 “垃圾专利” 力度加大
◦ 自 2022 年起,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 “非正常专利申请” 清理行动,2024 年撤回量超百万件。
◦ 2025 年明确要求实用新型需满足 “实质性技术改进”,单纯技术方案拼凑的驳回率超 80%。
2. 创造性门槛提高:全球专利库对比审查
◦ 审查时对比文件范围扩展至全球发明专利库,微小改进或常规技术组合难以满足授权要求。
◦ 审查员需投入更多时间评估技术方案的 “实质性创新”,延长单案审查周期。
3. 审查流程复杂化:形式审查 + 初步创新评估
◦ 从仅进行形式审查(如文件规范性)转向纳入 “新颖性、实用性、创造性” 的初步评估。
◦ 更多案件需通过 “审查意见答复” 流程(如补充技术细节、回应创造性质疑),导致周期延长。
二、申请量与资源配置矛盾:供需失衡加剧积压
1. 申请量持续高位:低成本申报需求旺盛
◦ 实用新型因申请费用低、技术门槛低,成为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的常用工具,2023 年申请量达 247.7 万件。
◦ 审查资源(如审查员数量、系统处理能力)增速滞后于申请量增长,导致案件积压。
2. 审查效率下降:严格标准下处理量减少
◦ 审查标准提高后,审查员单位时间内可处理的案件数量减少,叠加总量上升,形成 “排队效应”。
三、申请质量参差不齐:代理与技术方案缺陷
1. 代理机构水平差异:低价竞争导致撰写质量低劣
◦ 部分代理机构为低价接单,未充分挖掘技术创新点,文件存在权利要求模糊、说明书不完整等问题,需多次补正或答复审查意见。
2. 技术方案实质性缺陷:不符合 “实用性” 核心要求
◦ 部分申请缺乏实际技术改进(如仅改变外观形状而无功能提升),或技术方案不可实施,需额外沟通修改或直接驳回,增加审查复杂度。
四、审查流程与资源分配调整:策略转向与资源倾斜
1. 优先审查通道收紧:常规案件加速难度增加
◦ 各地对实用新型优先审查持谨慎态度,仅少数符合特定条件(如紧急商业需求)的案件可申请加速,普通案件难以缩短周期。
2. 审查策略周期性调整:前期集中审查后节奏放缓
◦ 2022-2023 年通过 “集中审查” 缓解历史积压,导致 2024 年后审查资源分配趋于均衡,整体节奏相对放缓。
3. 资源向发明专利倾斜:实用新型审查人力不足
◦ 国家知识产权局可能将更多资源(如审查员、系统支持)投入到发明专利审查(创新价值更高),实用新型审查人力相对不足。
2025 年实用新型专利审查周期延长是 “政策收紧、质量提升、资源供需矛盾” 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在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从 “数量扩张” 向 “质量优化” 的转型,以及申请端与审查端的系统性调整。更多疑问欢迎咨询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