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法关于重塑侵害商标权的认定标准解读

  在商标侵权案件中,商标权人想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需要找到侵权的主体的,这样才能进行诉讼维权。下面就让公司宝小编对商标法关于重塑侵害商标权的认定标准解读进行一定的介绍,希望能为你解疑答惑。

商标法关于重塑侵害商标权的认定标准解读

  一、商标法关于重塑侵害商标权的认定标准解读

  学说7-1 李雨峰∶《重塑侵害商标权的认定标准》

  《现代法学》2010年第6期

  笔者着眼于商标的本质,即显著性,认为"显著性受到损害之虞"是侵害商标权的判定标准。美国学者谢克特1927年曾在一篇重要的论文中指出,现代商标的价值依赖于其销售力,决定销售力的就是商标的唯一性或者特殊性。商标的保护范围就决定于这种唯一性或者特殊性的程度。

  时过境迁,现代的学者更愿意把商标的本质表述为显著性,而不是谢克特所谓的唯一性或者特殊性。但笔者认为,从商标的本质来确定商标保护标准的思路仍然具有启发意义。笔者认为,"显著性受到损害之虞"是侵害商标权的认定标准。显著性不是一个本体,不是一个客观的陈述,而是企业、商标与商品/服务之间的关系。当我们表述一个商标是否具有显著性的时候,说的并不是这个标示本身是否具有显著性,而是说这个标示和商品联系在一起是否具有显著性。因此,"苹果"这个词不具有显著性,但当它用于电脑或者手机上时就在同类商品中具有了显著性。显著性暗含了一个比较的框架,是和其他企业生产的产品或者服务对比而言的。另一方面,显著性又表明了商标与企业的关系,它指示了商品的来源(企业),并区别了同类产品或者服务(商品)。在这个意义上,简单地认定某个标示是臆造的、任意的,从而认定其有无区别能力是武断的。

  把"显著性受到损害之虞"作为判定侵害商标权的标准的另一个理由是,它可以统合商标法的基础。按照"混淆标准",其依据的主体是消费者;按照淡化标准,其依据的主体是商标所有人。这样,在商标法上就存在两个角度不同的判定侵权的参考系,其结果是造成商标法基础的混乱不一。更重要的是,在认定商标的混淆时,按照《TRIPs协议》第16 条第1款的规定,若对相同商品或者服务使用了与他人相同的标志,则推定存在混淆的可能。并以此为基础,认定构成了对商标权的侵害。这种武断的认识忽略了一种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情况,有时尽管行为人在相同商品或者服务上使用了与注册商标相同的标志,但消费者并没有造成混淆,如行为人在价格、产地等方面明示,消费者根本不可能混淆。知假买假就是这种情况。例如,在我国的南方某市的港口市场上,英纳格手表售价 200元,一般的消费者显然不可能把其当做瑞士生产的手表。但这种行为仍然应当认定为侵权,理由就是,英纳格这个商标的显著性降低了。还有,某个汽车公司只做高档产品,如 BMW,如果有个消费者把BMW汽车的标志用在自己的质量低劣汽车上,显然不属于我国《商标法》上第52条第4 项的反向假冒行为,也不是对驰名商标的弱化,但仍然降低了BMW的显著性,如果满街的车上都贴上了BMW,BMW这个标志所彰示的高贵品质将荡然无存。这种行为与阅读盗版书的差异在于,前者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影响了BMW的潜在消费者,使BMW的显著性降低。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行为的性质与行为人是否与商标所有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并无必然联系,重要的是后果。

  把"显著性受到损害之虞"作为判定侵害商标权的标准预示了救济模式的转变。在以混淆为侵权认定标准的前提下,考量的是消费者,把消费者当做受害人。按此逻辑,行政保护就是应有之义。在现阶段修改商标法的讨论中,诸多的呼声是减少行政救济。这类呼声的主要理由是,商标局是国家机关,靠纳税人的税收维持运转;如果过多的采纳行政救济,就会得出用纳税人的钱帮助商标权人维权的结论。仔细考量,这样的分析并不成立。如果防止给消费者造成混淆作为判定侵害商标权的标准,其结果显然是商标法的消费者中心主义。众多消费者的利益显然可以构成公共利益。为什么不能行政保护?经济学家许成钢和卡塔琳娜·支斯托认为,由于法律是内在不完备的,仅仅依靠法院阻吓违法的被动式执法有时是次优的,必须通过其他的立法和执法方式进行矫正。他们通过模型得出结论,在损害行为标准化程度高,而且预期损害的外部性大时,采纳主动的监管者执法模式就是最优的。行政保护就是监管的一种方式。因此,如果以消费者混淆作为侵害商标权的认定标准,行政保护就是有效率的。与此相反,笔者认为.侵害商标权的判定标准是"显著性受到损害之虞",据此,法官就可不以消费者为考量的标准,而径行判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降低了商标所有人商标的显著性。如果一个行为降低了商标的显著性,行为人就应当向商标权人赔偿;如果该行为同时还给消费者造成了混淆,使消费者蒙受损失,则消费者可以通过向有关部门投诉或者通过起诉获得救济。

  将侵害商标权的判定标准界定为"显著性受到损害之虞"还可以在学术研究上有效地分配资源。在以混淆作为判定侵害商标权的标准时,诸多的学者和实践部门的研讨人员多把精力置于消费者的研究上,如研究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心理、何谓混淆的可能性等等;而忽略了对商标本身的研讨,忽略了对商标条件和显著性的研讨。在笔者看来,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与偏好等更应该属于经济学、心理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领域的任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笔者赞成界限分明的学术隔离,但从经济学上看,合理的学术分工是产生优质产品的必要条件。

  问题讨论∶

  侵犯商标权的判定标准无疑是商标法上最重要的问题,不仅世界各国侵犯商标权判定标准各不相同,理论界也在不断地提出各种理论,诸如混淆可能性标准、淡化标准、独特性标准等等。上文李雨峰教授的《重塑侵害商标权的认定标准》一文提出了侵犯商标权认定标准的"商标显著性受到损害之虞"标准。

  那么问题来了,侵犯商标权的认定标准到底是什么?确定侵犯商标权的认定标准的方法和依据又该是什么?如何评价一个侵犯商标权认定标准是否是一个恰当的标准?包括李雨峰教授的"商标显著性受到损害之虞"标准在内的各种侵犯商标权标准哪一个是更恰当的标准?

  相信大家看完上面的介绍应该知道,在认定重塑侵害商标权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来处理的。以上就是公司宝小编整理的关于商标法关于重塑侵害商标权的认定标准解读的相关知识,如果还有不懂比如说代理记账工商服务以及版权专利等问题,可以扫描下面二维码进行添加查询,希望能帮到你。


相关推荐:

商标法关于侵犯商标权判定中故意的地位分析

商标法关于侵犯商标权判定的材料解读

商标法关于侵犯商标权判定标准的案例

标签: 商标法 重塑侵害商标权的认定标准

promt

预约专家 解答问题

手机号
问题描述

提交预约后,公司宝专家会尽快联系您并为您解答

tel